車種:Ford P-RZ 4WD 廂型
水箱水:3M 50% 長效型水箱精 (1加侖/3.75公升)

全程需要注意水溫,以免被熱水燙傷;引擎未降溫前請勿開啟水箱蓋!
全程需要注意水溫,以免被熱水燙傷;引擎未降溫前請勿開啟水箱蓋!
全程需要注意水溫,以免被熱水燙傷;引擎未降溫前請勿開啟水箱蓋!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又是網路上找不到分享文的事,所以發揮 DIY 精神,東摸摸西摸摸的自己來了…

原廠手冊說冷卻液全空時為5.5公升,但之前的經驗來說,想全換應該是不太可能的事,所以只買了一桶,結果不想稀釋,導致一桶不夠又再加買一桶,加滿約還剩下半桶左右,總以總量應該是可全換。

由於之前的車沒排水栓,這次本來也想用拔下水管的方式,但向保養場的師傅問過,確認小P是有排水栓,只是看不到,只能用摸的…

對了,個人只用蒸餾水或純水洗水箱或稀釋,畢竟只要水有礦物質進入水箱,水箱便會快速卡垢和生銹,順帶一提水的純淨度(與健康無關)為:純水 > 蒸餾水 > RO水 > 礦泉水

▼此次的備料,兩桶家福5.2公升的純水,洗水箱用;水箱精一桶,不想稀釋的話不夠(蚊香是因為傍晚用,蚊子多XD)
IMG_0443

▼小P 的排水栓位置,右前輪那個蛇腹套那邊,看不到,但摸的到,只是角度很刁
IMG_0444

▼再低一點~
IMG_0445

▼然後那個套子前方有看到那個黑色山型頭了嗎?
IMG_0446

▼黑色山型頭的排水栓~ 由於角度很差導致我轉不動,結果我是拿機車的碟剎鎖轉開的。
IMG_0440

▼一轉開水並不會流很快(可以的話廢水要用水桶接,但我沒那麼大的桶子…)
IMG_0447

▼順便打開水箱蓋,通氣後水箱水就會快速流出。也別忘了把副水箱的舊水抽掉~ 我是拿浴室的蓮蓬頭水管虹吸原理排掉。
IMG_0448

▼水箱蓋及排水栓。水箱蓋如果老舊了建議換掉,以免吸排水不良、漏水或爆水箱~
IMG_0451

之後就是耗時間了。

在排水期間我會發動引擎,但因為沒水降溫,等到到達需散熱時風散會轉,此時會再排出放不掉的水。等水排到差不多時就可以熄火了,在沒水的狀態下不管風扇再怎麼吹也沒什麼用,引擎過熱也不是好事,那只是要讓大小循環的水盡量排出而已。

熄火後等一下,等手可以承受排水孔的熱水溫度後鎖回排水栓,如不怕的話此時便可以將純水倒入水箱,倒到滿為止,副水箱則不管他。

PS:之前的公司車曾因水箱漏水,在開到沒水的狀態下直接加水進去,結果熱脹冷縮原理,氣缸頭裂開…@@

倒滿純水後發動引擎讓水進入大小循環的管路,所以一樣發動後要等到風扇轉動,其間水會被吸進去,只要水一少就再加,我個人是會讓風扇至少啟動兩次或把那兩桶水倒完,盡量的洗水道就是了。等覺得差不多了就回到之前的排水步驟把洗水道用的純水再盡量排掉後,這次就倒入水箱精了。此時先把副水箱空著別加。

一開始一桶是倒不完,要發動引擎讓他把冷卻水吸進去,然後就是水一少就加,當水不再被吸入時就等一下,此時為小循環水道加的差不多了,然後就等風扇啟動。當風扇啟動時水又會再被吸入,此時全水道加入降溫工作,為大循環,所以再把冷卻水補滿。當水箱水位不再有大變化後便可關上水箱蓋,然後再把副水箱加滿。然後再等個幾次大小循環觀察一下副水箱水位後補滿即可。此後前幾次開車時注意一下副水箱水位(前提是水箱蓋功能正常),有少的話再補滿,直至水位穩定後便算全部大功告成囉~ 

PS:
@水箱精各家或許會有各自的配方,但主要成份就是乙二醇、純水和色素而已。水主責降溫,乙二醇則當潤滑、防鏽和防凍用。色素則是讓人檢測漏水用。
@至於水性油性是因乙二醇本身有滑膩感,當濃度越高越滑膩,所以商人才會用"油性"這個新詞創造商機。否則乙二醇本身就是水溶性液體。如果沒有在水會結凍的區域用車的話,用個30%濃度乙二醇水箱水潤滑水龜即可。
@乙二醇導熱率比水低,所以濃度越高散熱越差,但高濃度使用時車在雪地或極地才不會因水箱結凍被冰撐爆。
@乙二醇很苦,有毒,少量會頭昏想吐,過量會掛。
@曾用乙二醇比重計私下測過市售幾大品牌,發現不少只是水加色素而已…
@如水道中有空氣則水會沸騰(無散熱作用),如無空氣也會有熱漲冷縮的作用(無空氣時可提高沸點),此時多出來的體積(水蒸氣或水)或壓力大到水箱蓋的設定時會頂開水箱蓋內的閥體被排至副水箱儲放;當水冷卻後體積縮小,一樣水箱負壓夠大時則從副水箱吸入水。另副水箱有一高一低的管,低的通水箱,高的通外面,注意一下也可發現,低管是底限(MIN)也剛好是水箱的最高點(意在水箱如有空氣的話,空氣最後會跑到最高點),高管是上限(MAX),所以可以發現,如果副水箱有水且不低於底限的話,水箱負壓時一定會吸入水;水箱排水或氣的話,進入副水箱後,如水高於上限則排水,不過於上限的話則排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洪小昭 的頭像
    洪小昭

    平常不平凡 單純不簡單

    洪小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